DEX“神话”崩塌:一场800万美元豪赌,扯出币圈交易所血战黑幕!

author 阅读:8 2025-04-02 12:00:37 评论:0

Hyperliquid 事件:去中心化交易所的信任危机?

引言:光环之下的 DEX 新星

Hyperliquid,这个名字在过去几个月里,简直像坐火箭一样蹿升到DeFi圈的顶端。宣传语是“交易量第一的DEX”,再配上那场声势浩大的空投,成功收割了一大批加密散户的心。公平启动?巨额空投?这些字眼简直是散户们的G点,瞬间就能点燃他们的热情。然而,DeFi世界里,光环往往是最好的伪装,危机常常就潜伏在看似完美的表象之下。

JellyJelly 崩盘始末:一场精心策划的攻击?

故事的主角,JellyJelly,一个流动性低到令人发指的meme币,早就过了它最辉煌的时刻,却被Hyperliquid鬼使神差地列为了合约交易品种。这就像在平静的湖面上放了一颗定时炸弹,只等有人点燃导火索。一位“神秘”交易者,开出了价值800万美元的JellyJelly空头,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,直接占到了当时Jelly流通市值的50%。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,这位交易者随即开始拉高Jelly的现货价格,硬生生把自己逼到了爆仓的边缘。这骚操作,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阴谋?难道仅仅是为了博眼球?还是另有图谋?

交易所战争疑云:Binance 和 OKX 的动机是什么?

当市场意识到Hyperliquid(或者更准确地说,是Hyperliquid的众筹做市商HLP)正在疯狂做空JellyJelly时,币圈两大巨头Binance和OKX突然宣布,将在24小时内上线JellyJelly的合约交易。这步棋,怎么看都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“围剿”。CZ(赵长鹏)和OKX的老板,仿佛化身为了猎食的猛兽,将枪口对准了Hyperliquid。这到底是交易所之间的正常竞争?还是蓄谋已久的精准打击?很难不让人联想到,中心化交易所的铁蹄,正在毫不留情地践踏着DeFi世界的“去中心化”梦想。

Hyperliquid 的自救:牺牲用户利益的“去中心化”?

面对突如其来的危机,Hyperliquid的验证者们做出了一个备受争议的决定:下架JellyJelly,并通过人为操纵预言机价格,以远低于市场价的价格强制平仓了那个巨额空头。美其名曰是为了保护HLP用户的利益,但实际上,却牺牲了其他市场参与者的利益,甚至直接导致Hyperliquid的代币价格暴跌。这种“自救”方式,真的合理吗?所谓的“去中心化”,在关键时刻,还不是变成了少数人操控的工具?这种权力高度集中的“去中心化”,和中心化交易所又有什么本质区别?细思极恐!

Tarun 的犀利观点:协议设计缺陷是原罪

HLP 机制的局限性:无法拒绝的订单

Tarun Chitra,这位Robot Ventures的管理合伙人,向来以敢说敢言著称。在他看来,这次Hyperliquid事件,与其说是黑客攻击,不如说是协议设计上的先天缺陷。他把Hyperliquid的HLP机制,类比成了自动做市商(AMM),并一针见血地指出,就像早期的Uniswap V2和V3一样,HLP缺乏对订单的筛选能力,无法拒绝某些高风险的订单。这种“来者不拒”的机制,就像一个没有门槛的赌场,最终只会引来嗜血的赌徒,榨干流动性提供者的血汗。

链外策略的黑箱:透明度缺失的风险

HLP的运作方式也备受诟病。用户存入ETH,然后由Hyperliquid团队在链外通过算法决定资产配置。这就像把钱交给一个你看不见摸不着的“投资专家”,你只能祈祷他不会乱来。更令人担忧的是,Hyperliquid团队并没有公开他们的资产配置策略,这就像一个黑箱,用户根本无从得知资金的真实去向。代码不开源,设置不透明,这简直就是DeFi世界里最大的原罪!

HLP 存款:一场信息不对称的豪赌?

作为一个HLP的存款人,你根本不知道HLP是否设置了明确的风险限制,也不知道他们是否会像这次一样,通过人为调整预言机价格来干预市场。文档里写的东西,又有多少是真实的?在代码不开源的情况下,用户根本无法验证。这就像一场信息不对称的豪赌,用户只能凭借对Hyperliquid团队的信任,把自己的血汗钱投进去。这种信任,在DeFi的世界里,真的靠谱吗?

HLP 救市决策:公平还是偏袒?

Robert 的质疑:不应干预市场,更不应为自己谋利

Robert Leshner,Superstate的CEO兼联合创始人,毫不客气地指出,Hyperliquid救助HLP存款者的行为,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错误。在他看来,平台风控失控是一回事,但通过人为干预来让HLP池获利,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。合约市场,本来就是一场零和游戏,一方的获利,必然意味着另一方的亏损。Hyperliquid团队和验证者,在这种情况下,错误地选择了谁是赢家,谁是输家。这种赤裸裸的偏袒,简直是对市场公平原则的公然践踏。

Tom 的观点:HLP 的特权地位破坏了公平性

Tom Schmidt, Dragonfly的普通合伙人,也认为这次事件暴露了HLP作为产品与Hyperliquid平台之间的微妙关系。HLP只是其中一个资金池,理论上任何人都可以创建资金池,但这次事件却让人觉得HLP获得了某种特权。这就像在田径比赛中,主办方给自己的亲儿子开了个后门,允许他穿特制的跑鞋,这还怎么比?

去中心化的假象:HLP 持有者操控预言机?

更令人震惊的是,HLP的持有者,竟然可以通过治理投票,间接参与预言机价格的调整,从而为自己谋取利益。这种操作,简直是把“去中心化”当成了儿戏,把治理权当成了敛财的工具。所谓的投票,只不过是Hyperliquid基金会操控的木偶戏,所谓的选民,根本没有任何发言权。这种“去中心化”,和中心化交易所的黑箱操作,又有什么区别?

合约上线的真正意图:加速空头挤压?

Binance和OKX选择在这个时候上线JellyJelly的合约,真的是出于“服务用户”的考虑吗?Haseeb Qureshi认为,这更有可能是为了加速空头挤压,进一步削弱Hyperliquid的地位。如果Hyperliquid正在经历空头挤压,那么合约市场的开放,无疑会火上浇油。这就像一群饿狼,闻到了血腥味,蜂拥而至,试图分一杯羹。这种行为,真的是市场竞争吗?还是赤裸裸的弱肉强食?

Binance 和 OKX 的角色:落井下石还是市场竞争?

HLP 与 Hyperliquid 的价值关联:市场反应的困惑

Hyperliquid的价格对HLP的情况变化异常敏感,这让Haseeb感到困惑。HLP和Hyperliquid的价值之间,到底存在着怎样的联系?也许他遗漏了HLP经济模型中的一些关键点。或者,市场已经默认HLP就是Hyperliquid的“亲儿子”,HLP的死活,直接关系到Hyperliquid的生死存亡?

HLP:债务工具还是股权投资?

Tarun认为,HLP更像是一种债务工具,它通过向存款人募集资金来进行操作,就像一个“地方贷款人”。而HYPE,才是真正的股权。HYPE是能够控制预言机等关键机制的核心资产,而这种控制权,才是股权的本质。但Haseeb却认为,从市场运作的角度来看,HLP的投资者实际上获得了所有的利润,所以它更像是股权,而不是债务。这种争论,或许揭示了HLP定位的模糊性:它既有债务的影子,又有股权的特征,这种暧昧不清的定位,也加剧了市场对它的不信任。

Tom 的担忧:特权流动性提供者的隐患

Tom Schmidt 担心,如果一个交易所有特权流动性提供者,并且这些提供者永远不会承担亏损,那么为什么其他人还要在这个平台上交易呢?这其实是所有拥有内部做市商的交易所都会面临的问题:这些特权到底有多大?如果特权过大,就会破坏市场的公平性,最终导致劣币驱逐良币。

Tarun 的悲观预测:HLP 流动性或将下降

Tarun悲观地预测,HLP的流动性可能会下降。一种可能是,因为被视作类似保险的产品,所以资金会流入;另一种可能是,由于信心的下降,交易所的费用可能会减少。但他更倾向于后者,因为这次事件已经让市场看清了HLP的真实面目:它并不是一个独立的资金池,而是Hyperliquid的“提款机”,在关键时刻,可以被随意操纵,甚至牺牲其他用户的利益。

FTX 时刻重现?交易所与做市商的利益冲突

Robert 的呼吁:交易所与做市商应完全分离

Robert Leshner再次强调,我们应该在FTX事件后吸取教训,交易所和类似对冲基金的实体(比如那些在交易所内部进行专有做市交易的团队)应该完全分开,这样才能避免利益冲突。这就像把裁判和运动员放在同一个队伍里,怎么可能保证比赛的公平性?

Tarun 的看法:Hyperliquid 与 FTX 的本质区别

Tarun认为,Hyperliquid的机制与FTX有很大的不同。在Hyperliquid上,我可以随时查看HYPE和HLP的每一笔交易,并随时提取资金。这种透明性使得它更容易被监督。他认为,Hyperliquid的做法在原则上并没有错误。但问题是,这种“透明”真的能保证公平吗?如果信息本身就是被操纵的,那么再多的透明,也只是皇帝的新衣。

逆向选择:劣质做市商的生存之道?

Tarun 指出,市场上已经存在逆向选择的问题。一些做市商,比如Seafood,总是亏钱,但他不明白为什么人们还愿意给他资金。他的资金池确实很有趣。但他的观点是,这些资金池中已经存在逆向选择的问题。直到这次事件发生之前,人们才真正意识到HLP和Hyperliquid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,而现在这种联系变得更加明显。这就像一个劣币驱逐良币的市场,真正有实力的做市商,反而会被排挤出去,最终留下来的,都是一些靠关系和内幕消息混饭吃的“蛀虫”。

23andMe 收购案:DeSci 的乌托邦还是反乌托邦?

SEI 的豪赌:保护基因隐私的崇高理想?

SEI协议,这条高性能的Layer 1 EVM链,宣布他们正在进行一项迄今为止最大胆的DeFi投资:收购破产的基因公司23andMe。他们承诺保护1500万美国人的基因隐私,并确保这些数据在未来几代人的安全。他们计划将23andMe的数据迁移到SEI链上,通过区块链的加密技术将数据所有权还给用户,让用户决定如何货币化自己的数据,并分享收益。这听起来简直像一个科幻小说里的情节,充满了理想主义的光辉。

Tarun 的质疑:缺乏隐私保护技术的空想

Tarun对此嗤之以鼻。他质疑SEI的团队中是否真的有人了解隐私保护技术。如果团队中有隐私保护领域的专家,他可能会觉得更有意义。但目前看起来,这只是一个想要花费大量区块链资金的团队,他们的做法甚至比那些单单为了收购的公司还要糟糕。他认为,这就像一群小学生,拿着一把瑞士军刀,试图解剖一个复杂的生物体,结果很可能是适得其反。

数据所有权:一个无法实现的承诺?

Haseeb对“数据所有权”的概念一直持怀疑态度。比如,有人提议将数据加密后放到区块链上,并通过解密密钥授权他人使用数据。但他从未见过这种方法能真正解决问题。数据,一旦被泄露,就永远无法收回。所谓的“数据所有权”,只不过是一种美好的愿望,一种无法实现的承诺。

DeSci 的本质:包装精美的 meme 币?

Tarun认为,DeSci热潮本质上是包装更好的meme币。它换了一种品牌,吸引那些对传统meme币感到厌恶的人。这些追逐潮流的投机者,换了个名头,继续着他们的财富游戏。DeSci的运作方式更像是捐款给非营利组织,但缺乏验证其公益性的机制。这就像一个慈善骗局,打着“去中心化科学”的旗号,行圈钱之实。

稳定币立法之争:Genius Act 与 Stable Act 的较量

两种法案的对比:谁更友好?

美国国会正在推进新的稳定币法案,其中Genius Act和Stable Act是两个主要的竞争者。Genius Act更加友好于行业发展,它允许银行和非银行机构发行稳定币,并且州监管机构也可以参与监管,而不只是联邦机构。它还支持互操作性,并允许在某些情况下支付收益,整体上更鼓励稳定币的创新和增长。相比之下,Stable Act则更为严格,它规定只有银行或获批的银行子公司才能发行稳定币,并且必须接受美联储的直接监管。此外,它对储备资产的类型限制更多,不允许支付收益,并对算法稳定币实施两年的禁令。这就像两份截然不同的菜单,一份鼓励创新,一份限制发展,最终哪个会被端上餐桌,还充满悬念。

Robert 的游说经历:立法前景乐观?

Robert Leshner最近在华盛顿DC参与了一些关于稳定币立法的游说活动。他与大约15位众议院成员会面,感受到双方都对制定有利于加密行业的立法表现出极大的兴趣,而且没有太多争议。稳定币立法是目前最紧迫的议题,因为双方都认识到需要为稳定币的运行建立法律框架。虽然众议院和参议院之间还有一些分歧需要解决,但总体上他认为这些分歧不会成为障碍。Robert的游说经历似乎预示着稳定币立法的前景一片光明,但政治的复杂性,往往超出人们的想象,最终的结果,可能并不如人意。

稳定币:加密世界的“特洛伊木马”?

窄银行概念的复兴:历史的轮回?

Tarun回忆起2009年听说的“窄银行”概念,当时很多人都在讨论窄银行立法:是否应该有一种限制严格的银行,它只能提供非常基础的收益类型。而稳定币,在某种意义上,就像是“伪窄银行”,它们允许用户存款,但几乎没有收益产品。这种窄银行的想法,经过了近20年的沉淀,如今终于通过区块链技术得以实现。历史,仿佛在重演,只是节奏异常缓慢。美国,曾有长达十年的时间没有新银行成立,也没有新的银行执照发放,这说明,既得利益者的阻力,是何其强大。

美联储的担忧:失去对货币供应的控制?

Robert认为,窄银行的核心在于将所有存款都存放在美联储的折扣窗口,保持100%的流动性。但人们反对此的原因在于,它会与现有的商业银行竞争。商业银行通过贷款扩张货币供应,而窄银行只是将资金存放在美联储,这会减少抵押贷款等优质资产的流动性。Haseeb认为,美联储拒绝窄银行的原因是,它削弱了美联储直接干预货币供应的能力。稳定币的出现,或许会让美联储面临更大的挑战,它可能成为加密世界渗透传统金融体系的“特洛伊木马”。

稳定币的优势:地缘政治与懒人经济

Haseeb认为,稳定币或许是以更容易接受的方式重新引入窄银行概念,同时还能带来地缘政治优势。相比之下,窄银行只会对商业银行造成冲击,却无法对美元国际化带来任何帮助。稳定币的优势在于,即使它与商业银行竞争,它也能通过国际化扩大美元的整体市场规模。Tom认为,如果稳定币真的从银行系统中抽走了存款,可能是因为它能让用户的现金无论多懒惰都能产生收益。

监管捕获:既得利益者的阻挠?

Haseeb认为,当中央银行家或银行高管审视这个问题时,他们可能会倾向于让银行执照持有者垄断稳定币的发行。这其实是“监管捕获”的一种体现,即通过限制市场参与者来保护既有利益。稳定币的未来,或许注定会充满斗争,既要与技术创新带来的冲击作斗争,也要与既得利益者的阻挠作斗争。

可以去百度分享获取分享代码输入这里。
声明

1.本站遵循行业规范,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;2.本站的原创文章,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,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;3.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。

发表评论
搜索
排行榜